更令人驚訝的是演員們交織而成的驚喜火花,讓我再度感受到導演細膩的描述。
這表面上看,完美如初衷。人也在這軌跡中,豪不留情地試探自身對自然生態的慾望,又或無從知曉生化武器的潛藏性危機與權力政治的競比之際,等在另一場危機的面前。
如果,以「植變」中的植物作為「自然」的想像。因此,我們想在一個公共藝術的計畫中,重新翻轉這樣的思維。然而,資本與國家遂行其發展意願之際。這是全球化世代以來,人類遇上的最大挑戰。驅動了《植變》計畫成為公共藝術中,一項不以「眼見為憑」的藝術作品為考量的文化行動。
「自然」因而不斷被「人為」所犧牲、削減、甚而毀滅,這也涵蓋病毒的發生與異變在內。《植變》影射的當然是社會學上的「質變」兩個字。好的基礎規劃,大概要環繞著以下這18件項目打轉,這也就是一般投資者與創投業,用來審議判斷任何企劃的能否成功的「18標準」。
10. 是否能籌募完整足夠的創業資金(Sufficient Funds)?尤其在泡沫破滅之後如何募款更是課題:募集資金也是創業家一路不停的工作。真正的學問就在這裡:如何在混沌不明的時候,就先看出了明日之星?如何在別人都不敢碰的時候,你率先認出他們有未來潛力?「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如何在充滿風險疑雲的前段,就看到後段可能出現的大光明? 「運氣」當然包含在所有事情的成敗因素裡頭。但30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只要抓住一些基本原則,後面的細節就會自我釐清。8. 知道自己在市場上,依長處而取決的區隔定位(Position)嗎:如果他們什麼都會與什麼都是,反而就糟糕了。
如果創業家說沒有競爭者,紅燈就先亮起。 ──湯馬斯.傑弗遜,美國開國元老 亞洲的投資人都希望自己是「台積電」或「阿里巴巴」的早期股東,當年成本也非常的低,今天則被尊稱為股王。
以這麼多不同的天使投資人,去評估更多不同的創業家,每個人腦袋與感覺都不一樣,是否可以整理出一些簡單的評估原則呢? 考量評估創業者「是否能成功」的標準 30多年來我接觸的企業家與創業者可以說是各式各樣、包羅萬象。文:林富元、爾庭(整理) 天使投資人在想什麼?你也可以成為天使投資人嗎?事實上,即使你是創業者,思考作為一位投資人如何評價創業團隊,是非常好的思考練習。而且我發現,當我越努力工作的時候,我的運氣就越來越好。知名天使投資人林富元為大家剖析天使投資人如何評估、判斷創業團隊的價值。
3. 對市場是否有踏實而足夠的認識?所嚮往的市場是否處在初生期或成長期(High Growth Market):市場是一切的基礎。5. 有無知識產權或產品的智慧財產(Intellectual Property):創業團隊的產品發明有無法律保障?更重要的,有否與其他人的知識產權衝突? 6. 企劃中的產品或服務,是否擁有很高的進門門檻(Entry Barrier):他們的東西聽來不錯,但似乎誰都會做?換言之,即為要突破他們的門檻有多困難司徒惠康強調,由於快篩試劑比病毒核酸檢測便宜很多,未來診所或第一線醫療院所收治疑似個案時得以快速篩檢,替風險高的患者爭取隔離、治療時間,避免疫情擴散,但仍無法取代病毒核酸檢測。國內今(2)日新增10例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簡稱「武漢肺炎」)確診個案,分別為8例境外移入及2例本土。
網傳「陳時中說端午節前別出門」是假訊息 指揮中心也指出近日網路轉傳「陳時中指揮官說端午節前別出門」是假訊息。衛福部部長陳時中進一步表示: 「他說不要出門我也不反對,但是如果要在假期出去走走我也不反對,但要注意我們的社交距離。
本土個案中,50多歲男性(案335)多日腹瀉不適,曾至診所及醫院就醫,3月20日曾與印尼境外移入的案291接觸,3月23日發病曾二度就診未緩解,後來因為得知案291確診,於31日再度就醫,當天即收治負壓隔離病房採檢,今日確診,相關接觸者現皆居家隔離中。Photo Credit: 中央社 國衛院成功研發快篩試劑,最快10分鐘有結果 《中央社》報導,國衛院今日宣布成功以SARS抗體研發出可以檢測武漢肺炎的快篩試劑,10到15分鐘就能有結果,將進一步確認快篩試劑的專一性及靈敏度,預計下週啟動招商進行試量產。
此外,對於許多國內醫院實行「探病預約制」,令未預約者不得進入之狀況,記者會中陳時中也表示為避免社區感染源引發院內感染,即日起全面禁止到醫院、照護中心探病,除了如患者狀況很不好的特別階段,可由醫院進行安排,其餘皆要求以視訊探病為主。他指出,國衛院預計下週召開招商會議,經評選後會選出適合的廠商進行「試量產」,由於後續仍有許多測試有待進行,何時能實際用於臨床,還無法確定。」 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流行疫情或防治措施相關資訊應以指揮中心對外公布訊息為主,民眾接獲來源不明或未經證實的疫情資訊時,應先查證內容是否屬實,切勿隨意散播、轉傳,避免觸犯「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第14條,最高可罰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台幣300萬元罰金。而今日新增之8例境外移入個案為6男2女,年齡從10多歲至60多歲,入境日介於3月14日至31日,發病日介於3月14日至30日,發病前活動地為美國、加拿大、祕魯、玻利維亞、智利、阿根廷、巴西、英國、丹麥、奧地利及印尼,出國目的多為旅遊或就學而今日新增之8例境外移入個案為6男2女,年齡從10多歲至60多歲,入境日介於3月14日至31日,發病日介於3月14日至30日,發病前活動地為美國、加拿大、祕魯、玻利維亞、智利、阿根廷、巴西、英國、丹麥、奧地利及印尼,出國目的多為旅遊或就學。」 指揮中心再次呼籲,流行疫情或防治措施相關資訊應以指揮中心對外公布訊息為主,民眾接獲來源不明或未經證實的疫情資訊時,應先查證內容是否屬實,切勿隨意散播、轉傳,避免觸犯「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第14條,最高可罰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台幣300萬元罰金。
此外,對於許多國內醫院實行「探病預約制」,令未預約者不得進入之狀況,記者會中陳時中也表示為避免社區感染源引發院內感染,即日起全面禁止到醫院、照護中心探病,除了如患者狀況很不好的特別階段,可由醫院進行安排,其餘皆要求以視訊探病為主。司徒惠康強調,由於快篩試劑比病毒核酸檢測便宜很多,未來診所或第一線醫療院所收治疑似個案時得以快速篩檢,替風險高的患者爭取隔離、治療時間,避免疫情擴散,但仍無法取代病毒核酸檢測。
本土個案中,50多歲男性(案335)多日腹瀉不適,曾至診所及醫院就醫,3月20日曾與印尼境外移入的案291接觸,3月23日發病曾二度就診未緩解,後來因為得知案291確診,於31日再度就醫,當天即收治負壓隔離病房採檢,今日確診,相關接觸者現皆居家隔離中。Photo Credit: 中央社 國衛院成功研發快篩試劑,最快10分鐘有結果 《中央社》報導,國衛院今日宣布成功以SARS抗體研發出可以檢測武漢肺炎的快篩試劑,10到15分鐘就能有結果,將進一步確認快篩試劑的專一性及靈敏度,預計下週啟動招商進行試量產。
他指出,國衛院預計下週召開招商會議,經評選後會選出適合的廠商進行「試量產」,由於後續仍有許多測試有待進行,何時能實際用於臨床,還無法確定。網傳「陳時中說端午節前別出門」是假訊息 指揮中心也指出近日網路轉傳「陳時中指揮官說端午節前別出門」是假訊息。
國內今(2)日新增10例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簡稱「武漢肺炎」)確診個案,分別為8例境外移入及2例本土。衛福部部長陳時中進一步表示: 「他說不要出門我也不反對,但是如果要在假期出去走走我也不反對,但要注意我們的社交距離在英國,有報導強調台灣鑒於先前對抗嚴重急性呼吸道症候群(SARS)的經驗所做的準備,以及超前部署的預防措施限縮了台灣的病例數。Photo Credit: AP / 達志影像 捷克布拉格市長賀吉普 文章指出,歐洲聯盟在支持台灣參與世衛方面有著長久卻也混亂的紀錄。
外交部去年5月感謝34個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對台灣爭取參與WHA的支持。斯洛伐克一家報紙感嘆,到目前為止,歐洲領導人對這些寶貴教訓幾乎沒有興趣,捷克則是其中一個引人注意的例外。
在國家層級,英國、法國、德國和歐盟的政府官員在社群媒體、媒體和WHA全體會議支持台灣。這份投書表示,歐洲國家現在發現,從中國來的大量醫療用品幾乎毫無價值:荷蘭正召回60萬個FFP2等級有缺陷的手術口罩,捷克發現中國提供的快篩試劑錯誤率高達80%,西班牙則說他們獲得的試劑準確率僅30%。
隨著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開始蔓延進入歐洲,歐洲媒體顯然注意到台灣抗疫的成就。文章結論指出,台灣對武漢肺炎的應對贏得了國際社會特別是美國的高度評價和肯定,華府和台北最近宣布一項合作夥伴關係,以分享最佳作法並攜手對抗武漢肺炎,這是其他國家可以且應該採用的模式。
布拉格市長賀瑞普(Zdenek Hrib)在推特(Twitter)發文,對於從台灣獲得應對這場大流行的工具表示讚賞,並表示將敦促總理和防疫當局採取經過驗證的方法,而不是「白費力氣」。在德國,「南德日報」(Süddeutsche Zeitung)指出,相較於中國實施的完全隔離措施,由於台灣一開始即有效控制,這場危機並未完全凍結社交生活。捷克媒體以及住在台灣的外籍人士,則是說明了為何台灣的病例極低,這些包括與民眾的有效溝通、扮演領導角色的國家衛生指揮中心、高品質的健保、持續的監控和測量體溫、口罩數量調控、明確的大眾預防指示和其他措施。「國家利益」(The National Interest)這篇投書標題為「為什麼台灣對冠狀病毒疫情的回應告訴歐洲它應加入世界衛生組織」(Why Taiwans Coronavirus Response Shows Europe It Should Joint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由華府全球台灣研究中心(GTI)執行長蕭良其(Russell Hsiao)與研究員舒茲(Katherine Schultz)聯合撰文。
Photo Credit: 中央社 在歷史上,從沒有一個時刻歐洲對台灣參加世衛組織的支持力道像現在那麼強大。直到2019年,台灣才受到志趣相投的國家前所未見的踴躍支持。
然而,為了不破壞歐盟與中國的關係,歐洲理事會於2004年投票反對台灣在世衛組織的觀察員地位。台灣獲得更多支持的另一個原因可能是,歐洲逐漸意識到與中國任何形式的合作通常會伴隨而來的副作用,例如政治壓力以及與商業交易有關的意外警告。
(中央社)台灣遏制武漢肺炎疫情普獲肯定,歐美國家媒體稱讚台灣是全球防疫榜樣。美國雙月刊「國家利益」發表一篇文章指出,歐洲支持台灣參加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力道從未像此刻如此強大。